景點:巾幗木蘭——淑香石
這個石碑是巾幗木蘭“淑香”石,緊鄰女生宿舍。淑香石中“淑”是指“淑女”。淑女其實是一種擁有修養(yǎng)的女性,淑女在儀容配搭、言行談吐、行為習慣等方面都展現(xiàn)出一種女性魅力。淑香石中的”淑“也通“書”,所以“淑香石”也叫”書香石”。女性需要有修養(yǎng),但是在有修養(yǎng)的基礎(chǔ)上也需要有才學,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,腹有詩書氣自華,成為富有學識的才女。
淑香石中“香”即指“丁香”又指“書香”,自古文人愛丁香,丁香是美麗和高潔的化身,也是一種高品位的象征。書香代表著文人對知識的渴求,是一種讀書的風尚。作為未來的職場精英,宿遷科技學校的女孩子將會談吐文明,舉止優(yōu)雅,一舉一動彰顯美麗和高潔的品位。同時也會養(yǎng)成一種讀書的風氣,最終成為外秀慧中的職場女性。
花木蘭作為一名弱女子,女扮男裝,在全是男人的軍營中生活十幾年不被發(fā)現(xiàn)已是奇難,更別提殘酷的訓練和戰(zhàn)場廝殺,但是她從來沒有放棄過,而且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,屢建奇功。一次兩軍交鋒時,突厥忽然退走,元帥不知是計上前去追,不料被伏兵兩側(cè)包圍,想退回已經(jīng)來不及了。這時花木蘭在十分危急時分,趕來殺退突厥王,救走元帥。然后又領(lǐng)兵后殺了回馬槍,沖進敵營殺得突厥兵大敗而逃。花木蘭憑借頑強的毅力,過人的智慧,不斷的超越種種困擾,最終獲得新生,成為了一個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,并留下“誰說女子不如男”的千古名句。從一個弱女子,到一個女將軍,無論古今都是及其艱難的,但是花木蘭擁有著堅定的信念,始終相信潛力無限,在不斷挖掘潛力的過程中,最終實現(xiàn)了人生的超越。
我們希望宿遷科技學校女孩子能像花木蘭一樣剛?cè)岵?,面對父母懂得感恩奉獻,面對祖國懂得報效國家,并在追求自己夢想的過程中擁有軍人一樣的堅強意志力,將目標化信念,信念化信仰,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,最終成為新時代,自尊,自愛,自強,自信的新女性,這也是宿遷科技學校女子學院采取軍事化管理的意義所在。
景點:內(nèi)圣外王——圣賢橋
此橋又名“快樂橋”,由漢白玉精心雕琢而成,通體潔白,造型優(yōu)美,尤如一輪彎月,每當夜幕降臨,燈光照射,波光粼粼的倒影就像個婀娜多姿的少女,在水中翩翩起舞,帶給觀者無限歡愉。此橋正對的是圖書樓,當同學們讀書疲乏或心緒煩躁時,到橋上感受下感恩湖的風景,沉淀心情,感受快樂。
此外,此橋凌駕感恩湖之上,是整個校園的核心,寄托著宿遷科技學校對學子們的期待,希望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,德才兼修,內(nèi)圣外王的大才,故“名內(nèi)圣外王---圣賢橋”,據(jù)《莊子·天下篇》記載,“內(nèi)圣外王”是儒家奉行的人格理想和處世哲學。內(nèi)圣,就是加強自身的修養(yǎng),做一個有德性的人;而外王,就是經(jīng)世濟民,注重政績,做一個有事功的人。我們在校園里設(shè)立此橋,希望我們的學子有漢白玉一樣潔白無暇的品質(zhì),提升自我要求,既要掌握專業(yè)技能,學習文化,又要注重自身品德的培養(yǎng)懂得如何做人。
景點:止于至善——修身臺
這是我們止于至善——修身臺,“止于至善”出于《大學》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這句話意思是大學的道理,不僅要彰顯自身所具備的德性,還推己及人,使所有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,而且精益求精,使人做到最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。
修身臺正對著我們的圖書館。“修身”其實是想警示,一個人無論處于什么地位,都要時刻修身。而讀書是修身的不二選擇,《禮記·大學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”就是要學生欲要修身治國平天下,必須通過讀書探求規(guī)律。
修身臺又背對著感恩湖,這就要求我們要修身如水,不僅上善如水,而且要做到海納百川、有容乃大。
接著,大家看修身臺低于四周,意味著人們要去放下身段,用虔誠謙虛的心態(tài)匯集四方的知識,充實自身,包羅萬象知識,修成大道。
其次,它的形狀內(nèi)方外圓,這其實體現(xiàn)了古老的東方智慧“天圓地方”,同時也體現(xiàn)我們宿遷科技學校文化中的處事原則,內(nèi)在有原則有堅守,外在有方法有水準。而且外圓是以方為中心由三個圓由小逐漸擴大,它象征著我們宿遷科技學校學子通過不斷的讀書、成長來挖掘自身的潛力的過程。首先通過挖掘自己生命的潛力,使我們孩子生命能夠不斷地得到延續(xù)以及生命的質(zhì)量得到提升;其次通過挖掘認識的潛力,使我們的學生可以通過知識不斷武裝自己,而且使我們學生建立一種思維模式,遇到問題要不斷尋求方法和資源,生命、認識潛力的不斷挖掘也會促使我們的精神潛力得到大力開發(fā),這樣我們的學子就會化目標為信念、化信念為信仰,最終成就我們的未來的無限可能。
其三,方圓之間填滿了鵝卵石。這些鵝卵石代表著每一個宿遷科技學校學子,我們不僅要洞察萬事萬物,了解社會規(guī)律、人際交往規(guī)律,我們還要在方圓文化的修煉中,逐漸從一個棱角分明的孩子變成一個既能堅守原則又能做到三圓,即圓通圓滿圓融的完美狀態(tài),最終達到與自己與外在環(huán)境的和諧共處。
而且還有比較有趣的一點,站在修身臺中心可以聽到自己的回聲,其實就是希望我們不僅要讀書修身,而且還要捫心自省。
景點:超越困擾——新生橋
此橋原名“九曲橋”。“九”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意思為“多”,九曲橋三步一折,五步一曲,彎來拐去,正如人生道路上的苦難和遇到的挫折。在宿遷科技學校文化中,將人生的諸般磨難統(tǒng)稱為“困擾”,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,唯有迎難而上,方能實現(xiàn)超越,重獲新生!因此,我們將此橋更名為“超越困擾——新生橋”,寓意:超越平凡,超越自我!
我們常說要想成就一番事業(yè),必要經(jīng)歷九九八十一難,《西游記》中唐僧師徒不遠萬里,穿沙漠、渡天河,也正是經(jīng)過九九八十一難才終于立地成佛。
“唐僧”這一人物的原型是唐朝的玄奘法師,他心懷大愛,為尋求佛法之真諦,為度化窮苦之百姓,十七年西行五萬里,途經(jīng)138個國家?guī)Щ?20筐共657部佛教經(jīng)典,為中國佛教的發(fā)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但是他這一路上也困難不斷,據(jù)《三藏法師傳》記載,在戈壁沙漠行走時,渾身焦躁難忍,沒有路標,沒有水,只有一堆堆的白骨,但是這也沒有阻擋他前進的步伐。取經(jīng)回來后,20年間共翻譯1335卷佛經(jīng)。他這對信仰的渴望、不畏生死的精神,至今仍影響著世人,他也被魯迅先生稱為“中華民族的脊梁”。